【二十四节气】—立春

文章来源:新北方热力 时间:2024-02-04

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。每年公历02月03-05日左右,2024年2月4日立春,即太阳到达黄经315°时为立春节气。时春气始,至四时之卒始,故为立春。大地回暖,万物生长,冬将尽,春正来。

640.jpg

立春的由来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正月节,立,建始也。”立春,意味着从这一天起,春季开始了。“春,蠢也,动而生也。”意味着闭藏的冬天结束了,立春期间,气温、日照、降雨,开始趋于上升、增多。

古籍《群芳谱》中写道:“立,始建也。春气始而建立也。”

立为建始,春木之气始至,故称为“立”。春立于冰雪莺难至时,所谓“玉润窗前竹,花繁院里梅”。


春立于冰雪莺难至之时,所谓"玉润窗前竹,花繁院里梅",春就在冰雪中静静地培育。不待冰消雪释,便柳色早黄浅,水文新绿微了。

《尚书大传》曰:“东方为春,春者,出也,万物之所出。”

古人以“元亨利贞”对应四季,元为首,为始,对应春,春为发生,耕耘播种。从立春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时间,都被称为春天。

640 (1).jpg

农谚说:“立春雨水到,早起晚睡觉”,是提醒人们寒冬快结束了,应该早起干活了。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,而在自然界、在人们的心目中,春意味着风和日暖,鸟语花香;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,农家播种。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,都被称为春天。

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“立”是“开始”的意思,自秦代以来,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。所谓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。而在自然界、在人们的心目中,春是温暖,鸟语花香;春是生长,耕耘播种。“从此雪消风自软,梅花合让柳条新。”此时节,虽然寒意犹在,但“百草回芽”已不可阻挡。在气候学中,春季是指候(5天为一候)平均气温10℃至22℃的时段

立春三候

二/十/四/节/气/之/一


一候 东风解冻

立春之日“东风解冻”东方属木,木为火之母,火气温,此时东风送暖,大地开始解冻。

640 (3).jpg


二候 蜇虫始振

蛰虫,是冬藏之虫,此时被惊醒,说明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了。

640 (4).jpg


三候 鱼陟负冰

陟是升的意思,鱼因为水底气暖,感知阳气而上升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,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。

640 (5).jpg



立春的习俗


1.报春
立春即春季的开始,时序进入春季。古人重视立春,有迎春之仪。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,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。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、春牛图,以及“龟子报春”、“铜鼓驱疫”等,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。

640 (6).jpg
2.打春牛
立春时节,还有以“鞭打春牛”来“催农耕作”的习俗,带有典型的农耕特质。立春时,民间制作春牛,鞭打之,意在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,要抓紧春耕生产,莫误农时,同时也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

640 (7).jpg

3.咬春
立春日时令饮食是作春饼、赠春盘、食春菜等饮食之俗,以迎春、庆春。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,从魏晋南朝时代起,人们迎春食春饼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立春之日,亲朋会宴,啗秦饼、生菜,帖‘宜春’二字。”春饼是一种薄面饼,取生菜、果品、饼、糖等置于盘中,取迎新之意,时称“春盘”,也可赠送亲友品尝。

640 (8).jpg

4.探春
立春之日,人们喜欢在这春临大地、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外出游春,俗称出城探春、踏春。踏春以散步为主,置身于大自然之中,或登山远足,或漫步林荫,不计速度,只求消遣,其乐无穷。探春之后,一直到清明、端午,都是外出春游踏青的好时节。

640 (9).jpg

5.躲春
躲春,是一年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习俗,也是比较有讲究的一件事情,每年立春的时候都会躲春。

为什么要躲春?因为"立春"之时,正是这样一个特殊时刻,气场的新旧交替、转换过程中,多有不稳定,容易影响人的判断力,做事易出错,恐有是非口舌等等不 良事件发生,而且,一年之计在于春,也怕因此得了不好兆头,而影响新一年的运气。因新旧太岁神交接之际会产生煞气和磁场,对特定人群干扰较大。躲春有利于避开磁场干扰,以使新年顺遂。


640 (10).jpg


6.糊春牛

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,按传统的作法,由县政府(县衙)聘请纸扎能手好匠,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,精心制作春牛图像。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,用春木做腿,再糊上纸,涂上颜料,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。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,当年就“五谷丰收”;糊上黑色纸,当年收成不好。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,以得民心。春牛糊好后,举行开光点睛仪式,即设立香案,顶礼朝拜。


640 (12).jpg


7.春社

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。周代为甲日,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。《礼·明堂位》:“是故夏礿、秋尝、冬丞、春社、秋省,而遂大蜡,天子之祭也。”汉以前只有春社,汉以后始有春、秋二社,约在春分、秋分前后举行。社日以祭神为主,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。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社日,四邻并结综会社,牲醪,为屋于树下,先祭神,然后飨其昨。”唐代诗人王驾《社日》诗:“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”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,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,成为一种祭祀活动,意为大地繁衍万物,祷告祭祀,以祈求六畜兴旺,五谷丰登。


640 (13).jpg


8.贴宜春字画

春天到了,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,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。据记载:立春日,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,字称“宜春字”,画称“宜春画”。如“迎春”、“春色宜人”、“春光明媚”、“春暖花开”等内容。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,表示迎春的志愿。如果会绘画的人,常给门楣上画一幅《腊梅图》。

640 (14).jpg


9.戴春鸡

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。每年立春日,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,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,表示祝愿“春吉(鸡)”立春日,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,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,认为这样做,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。前者称为“禳儿疹”,后者称为“散疹”。

640 (15).jpg


10.佩燕子

佩燕子是长安、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。每年立春日,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“燕子”,这种风俗起自唐代,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。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,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。所以许多富有人家,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,修建燕子窝,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,搭上一小页垫板,上写“春燕来朝”四字,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。燕子是候鸟,春天飞到北方,秋天飞到南方。“不吃你家谷子,不吃你家糜子,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。”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,招惹燕子繁殖生息。每年立春这天,人们都喜欢佩戴“燕子”,特别是小孩,父母早就给他(她)们准备好了,他们戴在胸前,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,兴高采烈,雀跃有余。


640 (16).jpg


11.吊春穗

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,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。每年立春日,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,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“麦穗”。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,也可挂在牲口如驴、马、牛的身上,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,五谷丰收。


单贴在墙壁上,用来镇压驱杀毒蝎。如写:“谷雨三月中,天师到门庭。手执七星剑,斩杀蝎子精。”白水县人民于谷雨节也有类似的活动,如在黄表上写:“谷雨日,谷雨晨,奉请谷雨大将军。茶三盏,酒三巡,蝎子立刻化为尘。”用以驱除毒蝎。陕西西乡一带人民,每年在谷雨日天刚亮时,用柳枝鞭打四壁,以禳除毒蝎。


12.戴春胜

“胜”,古时人们的一种头部饰物,有人胜、华胜、幡胜等多种形式,可用多种材料制成,其中纸制最为方便。春胜各有地方特色。


唐宋时盛行制春幡,谓之“春胜”。春幡为长条形,如凤凰展翅。妇女用乌金纸或布帛剪制成燕子、鸡、柳枝、花卉、蝴蝶等花鸟虫卉样式,大小男女,各戴一枝于首中,意在禳凶邪、求吉利。宋辛弃疾《汉宫春·立春日》词:“春已归来,看美人头上,袅袅春幡。”大人小孩,也可把春幡戴于手臂上,男左女右,作为立春的标志。

640 (17).jpg